加大人才投入促进北京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不仅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围绕北京市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现状,以劳动投入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北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人才投入上亟需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快、贡献高,就业人员人均经济产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持续降低,面临着城镇就业人员数减少、高企外籍人才规模不足等问题。
一、北京市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现状
1.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保持长期稳定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全市GDP增速处于放缓势头,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经济增速下降幅度较大,2022年平均增速下探至4.6%附近。与GDP增速相比,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相对稳定,始终处于2.5%以上,且其整体波动幅度相较同期GDP增速波动更加平稳。对波动成因进行分析,2014年以来共经历了三次波动,其中2016年属于规律性波动,即经济发展阶段变化造成的波动,后两次波动主要由新冠疫情的冲击所致。此外,城市战略定位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也有显著影响。比较2014年(北京明确“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前后5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变化,增速由3.03%提升至3.30%,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图1)。
与国内其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比,北京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3.01%)高于上海(2.84%),与广东的差距在0.2个百分点左右。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变化幅度上看,北京相较上海和广东更为平缓,增速极值差为0.81个百分点,上海为0.9个百分点,广东在1个百分点以上(图2)。
2.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处于较高水平
北京自明确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保持良好上升势头, 2022年贡献率达到54.94%。与国内其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比,北京的贡献率水平高于上海(53.75%)和广东(51.06%);从提升幅度看,2022年北京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相较2014年增幅超过1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上海和广东(图3)。
3.劳动生产率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投入量与经济产出的比例,可以反映劳动投入数量和质量对于经济产出的影响。2014年以来,北京的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从2014年的16.1万元/人提高至2022年的31.5万元/人(即每名就业人员可以创造31.5万元的GDP产出),增幅近一倍。从全国范围看,北京的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22年劳动生产率较上海(28.9万元/人)和广东(16.3万元/人)具有显著优势(图4)。
二、北京全要素生产率劳动投入增长困境
1.全社会就业人员出现下降势头
自北京明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以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整体处于下降势头,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劳动投入出现了负增长,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上海、广东等其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比,北京的这种抑制作用较为显著。2022年,北京劳动投入增速仅为-1.02%,与2014年(2.72%)相比下降了3.7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高于同期上海和广东下降幅度(图5)。
劳动投入增长率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就业人员数的减少。城镇就业人员数代表了城镇对就业的容纳能力,近几年受到新冠疫情爆发的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逐渐收缩,加上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逐渐下降。2022年全市城镇就业人员数为991万人,占比在87.5%左右,较疫情前的2019年占比减少近6.7个百分点。
2.劳动投入是经济产出的短板
劳动投入增长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其中北京下滑程度较上海和广东更为严重。2020年以后,北京劳动投入贡献率始终为负值,表明该时期内劳动投入对于经济增长未存在贡献(图6)。
3.高企外籍人才规模有待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的国际化是提升全球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体现了北京对于全球人才的吸引能力。2014年以来,北京外籍常驻人员规模处于长期下降势头,2022年为3071人,与2014年(4608人)相比减少了近1/3;从全国范围看,北京高企的外籍常驻人员数量排在全国第6位,较广东(10632人)和上海(5353人)均有明显差距(图7)。
从外籍人才投入强度看,2022年北京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外籍常驻人员数仅为11人,较2014年(30人)减少超过一半。从全国范围看,北京万名从业人员外籍常驻人员数略低于广东(12人),与上海(23人)则存在较大差距(图8)。
三、加大人才投入促进北京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建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任务,以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中的布局规划,针对当前北京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面临的人才投入困境,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优化人才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是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对北京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应加速技术、产业、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与互动,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其次,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在创新链条上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用好用活人才第一资源,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最后,要提高资本赋能作用,因地制宜创设人才金融业态,为各类创新主体各个环节的人才投入提供精准有效的资金支持,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中关村重点技术领域人才培育支撑。中关村示范区持续推动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不仅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对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也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产业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三成。但从创新人才投入上看,中关村示范区六大主要领域中,包括先进技术制造、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领域的研发人员占示范区比重均处于下降势头。具体来看,2022年,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研发人员占比重较2014年下降幅度接近5个百分点,新材料及应用技术领域降幅也在2个百分点以上(图9)。
为了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首先应持续推动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向中关村加速集聚,特别是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立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其次,要结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特点,引导人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之间有序流动。最后,要着力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户。
三是积极推动京津冀人才交流合作。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内容和重要保障。为了推动高层次人才,引领京津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打造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区,首先要充分发挥北京“一核”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北京国际化优势,在全球视野下培育、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学术和科研院所,加强京津冀人才合作交流。其次,要聚焦青年科技人才,持续深化京津冀人才交流合作,营造更加多元包容的发展环境,共同探索青年人才培养引进、交流合作、服务保障新模式,推动京津冀青年人才全面参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最后,要提高国际化水平,深化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在政府层面主导实施一批国际联合研究项目,推动在京科研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
四是以企业为依托加大高水平人才扶持力度。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必须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以此为依托加快建设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首先,在企业层面,应结合发展需要,制定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反映人才培育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并逐步建立基于专业技能、资历和业绩晋升的评价机制鼓励企业人才加速成长。其次,在政府层面,完善科技人才稳才、留才、引才机制,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在人才落户、医疗服务、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出台差异化扶持政策,推动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向我市企业流入。最后,在政府层面,要围绕国家和我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点产业需求,进一步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支持企业依托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基地平台等开发关键技术岗位,招收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对于在京央企和国有企业,引导完善科技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资料来源: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