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及区域科技创新基本状况评价
一、全国科技创新基本状况评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专章部署,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全党全国贯彻党中央决策,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9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2143.58亿元,比上年增加2465.65亿元,增长12.5%(图1-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4%,比上年提高0.10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6.1万元,比上年增加1.2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1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应用研究经费2498.5亿元,增长14.0%;试验发展经费18309.5亿元,增长11.7%。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6.0%、11.3%和82.7%(图1-2)。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69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3080.8亿元,增长14.5%;高等学校经费支出1796.6亿元,增长23.2%。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4%、13.9%和8.1%(图1-3)。

2019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0717.4亿元,比上年增加1199.2亿元,增长12.6%。其中,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4173.2亿元,增长11.6%,占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为38.9%;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544.2亿元,增长13.2%,占比为61.1%。
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显著增长的同时,科技人力投入也保持着稳步增长。据统计,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工作量达到480.08万人年,比上年增长了9.6%(图1-6)。其中,研究人员210.9万人年,占43.9%。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39.2万人年,占8.2%;应用研究人员61.5万人年,占12.8%;试验发展人员379.4万人年,占79.0%。企业R&D研究人员占全社会R&D研究人员比重为57.7%。

(二)各项创新产出保持增长
专利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专利活动规模的持续扩大。专利申请数达到438.0万件,比上年增长了1.3%;专利授权数达到259.2万件,比上年增长了5.9%;专利拥有量达到972.2万件,比上年增长了16.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45.3万件,比上年增长了4.8%;发明专利拥有量267.1万件,比上年增长了12.9%。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49.59万篇,占世界总数的21.5%,比上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连续11年排在世界第2位(图1-7);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29.96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37.5%,数量比上年增长了11.9%,所占份额增加了1.7个百分点,仍排在世界第1位;CPCI-S收录中国作者科技论文7.09万篇,占世界总数的13.2%,仍排在世界第2位。

全国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68562项,比上年增长了4.3%。从完成单位的类型看,企业完成35511项,占51.8%,是主要的重大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图1-6)。从应用技术成果的行业看,制造业仍保持在第1位,占32.7%;农林牧渔业上升至第2位,占11.3%;卫生和社会工作排在第3位,占10.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排在第4位,占7.5%。

全国各省(区、市)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48.4万项,比上年增长了17.5%。合同成交金额2239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迅速,达到462.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7.7%。
(三)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创新人力资源保持增长态势,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由上年的265.8人提高到285.7人;高等学校(机构)博士毕业生数达到6.3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1%。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由上年的4849个增加到5206个,增长了7.4%,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数16.1万个,比上年增长了15.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均工资已达到13.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8.2%。有R&D活动的企业数达到12.9万个,比上年增长了23.3%。
(四)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9.9万元/人,比上年提高了0.6万元/人(2010年价格)。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改善。综合能耗产出率为17.5元/千克标准煤,比上年提高了0.5元/千克标准煤。
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废气中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比上年下降了11.4%。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实际排放量比上年下降了2.9%;氨氮排放量比上年下降了6.4%。
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用户数13.2亿户,万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比上年增加了326户;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169325.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1%,与GDP比值为0.17亿元。
在取得以上进步的同时,科技创新评价也反映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是企业研发人员减少。有10个地区的企业R&D研究人员出现下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区,有23个地区的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低于上年。
二是有9个地区的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低于上年,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低于上年的地区有12个,包括上海和天津。
三是有15个地区的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下降。其中,有17个地区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下降;有14个地区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下降;有13个地区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下降;有12个地区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下降。
四是有14个地区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低于上年,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低于上年的地区有12个。
五是有15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下降,有18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利润率低于上年。
六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待遇在区域间差距明显。有24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16个地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比较系数出现下降。
附表 全国科技创新评价主要指标比较
指标 | 2019年 | 2018年 |
万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人年) | 35.80 | 32.68 |
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人) | 1457.77 | 1401.1 |
万人R&D研究人员数(人年) | 15.73 | 13.92 |
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 | 46.04 | 50.08 |
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 | 2.23 | 2.14 |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 | 4.49 | 4.31 |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 2.92 | 2.77 |
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 1.31 | 1.23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重(%) | 1.21 | 1.21 |
万人科技论文数(篇) | 3.59 | 3.40 |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数(项)① | 296.00 | 278.00 |
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件) | 54.83 | 54.16 |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 4.65 | 4.46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13.89 | 11.95 |
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万元) | 1268.69 | 1039.72 |
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美元) | 5.91 | 5.71 |
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② | 14.88 | 14.96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16.39 | 16.97 |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 29.23 | 29.88 |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 19.87 | 18.78 |
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93.67 | 93.86 |
高技术产业利润率(%) | 6.61 | 6.56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51.93 | 58.30 |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9.89 | 9.32 |
资本生产率(万元/万元) | 0.30 | 0.30 |
综合能耗产出率(元/千克标准煤) | 17.45 | 17.00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9.20 | 98.96 |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52.65 | 53.18 |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万吨) | 46.25 | 49.44 |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 567.14 | 584.22 |
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 457.29 | 516.12 |
万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户) | 9833.07 | 9507.09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3.30 | 3.60 |
注: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②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和工业营业收入均为“规模以上”数据。
二、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评价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国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显示,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比上年提高了0.25个百分点,达到72.44%。从各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看,可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2.44%)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和浙江,均属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
第二类是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44%),但指数值高于50%的地区,包括重庆、湖北、陕西、山东、安徽、四川、福建、辽宁、湖南、江西、吉林、河北、河南、宁夏、黑龙江、山西、甘肃和广西。
第三类是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在50%以下,包括贵州、海南、内蒙古、云南、青海、新疆和西藏。
位次上升较快的地区是河北、吉林、海南和贵州,均比上年上升2位。位次下降最快的地区是内蒙古,比上年下降3位;河南、云南和宁夏均比上年下降2位。
与上年比较,吉林、广西、江西、河北等20个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25个百分点);广东、山西、湖北和上海等9个地区低于上年水平。
前 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新发展阶段,基于新发展理念,着眼长远做出的重要战略布局,是指导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
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通过不断强化创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综合国力一跃进入新发展阶段,并将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进一步重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以提供发展动力、深挖发展潜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是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优化科技创新分工,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创新对宏观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组织开展区域科技创新评价,定期编制《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对于反映和体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编制,经过多年专业经验积累,在区域可比性上做出有益尝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运用十分适合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特点。由于采用了固定的评价标准体系,各级指数值和位次均可做到不同年度、不同地区间的全方位可比。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做到与时俱进,与区域科技管理、科技规划制定、科技发展目标密切联系,囊括了反映国家和区域科技规划和发展目标的主要指标。通过对各级评价指标的趋势和走向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各地区在科技创新主要方面的水平和进步、不足和退步。特别是在和排序相邻地区的比较中,能够具体、明确地指出与提升或落后相关联的因果联系。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全国及区域科技创新基本状况评价;二是区域科技创新各级指标评价;三是区域科技创新分析,其中包括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与上年及全国水平比较,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关性分析。
与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保持一致,今年报告标题中的“2021”指的是报告发布年份,报告所用数据标注为“当年”的均为2019年数据;标注为“上年”的均为2018年数据。在评价使用的指标中,有一些是与人口规模相联系的相对指标,如“万人R&D人员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为了在评价中尽可能避免一般年份人口抽样调查误差的影响,采用了统计指数的“同度量”技术。其中,“万人”使用的是2010年(普查年份)的常住人口数。
区域评价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努力,需要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希望社会各界在本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而具体的分析研究,共同为加快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做出贡献!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编辑委员会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