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和城市创新基本状况评价
一、全国创新状况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全国科技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步履铿锵,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一)研发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07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826.6亿元,增长10.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54%,比上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8.4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2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应用研究经费3482.5亿元,增长10.7%;试验发展经费25276.9亿元,增长9.9%。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为6.57%,比上年提升0.07个百分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1.3%和82.1%。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38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3814.4亿元,增长2.6%;高等学校经费2412.4亿元,增长10.6%;其他主体经费677.5亿元,增长22.3%。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7.6%、12.4%和7.8%。
(二)创新活动进一步增加
2022年,全国专利申请数达到536.5万件,比上年增长2.3%;专利授权数达到432.3万件;专利拥有量达到1787.9万件,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79.8万件,比上年增长14.7%;发明专利拥有量421.2万件,比上年增长17.1%。当年在美专利拥有量为2.3万件,比上年增长了1.65%。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98.1件,比上年增长了17.1%。
有效注册商标数快速增长,达到4064.2万件,比上年增长了15.1%,每十亿GDP的注册商标数比上年增加了27.0件。
国际论文占世界份额进一步增加。SCI收录全国科技论文73.6万篇,仍排在世界第1位,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28.9%,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图1-7);EI收录全国科技论文46.1万篇,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39.7%,数量比上年增长25.3%,所占份额提高了4.3个百分点,仍排在世界第1位;CPCI-S收录全国科技论文3.5万篇,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13.1%,仍排在世界第2位。
全国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84324项,比上年增长7.2%。从完成单位的类型看,企业完成49779项,占59.0%,是主要的重大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从应用技术成果的行业看,制造业仍排在第1位,占36.2%;农林牧渔业仍排在第2位,占11.4%;其他行业占8.4%。
从技术市场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77.3万项,比上年增长15.2%。合同成交金额4779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平均每份技术合同的成交金额明显提升,达到618.6万元,比上年增长11.2%。
有R&D活动的企业数达到17.6万个,比上年增长了3.8%,占工业企业比重为37.2%。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27983.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0%,占营业收入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达到1394.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6%,占企业全部R&D支出比重为6.7%。
(三)创新条件优化明显
创新人力资源不断增加。终身学习人口数达到119.5万人 ,比上年增长了9.0%,终身学习人口占比重为0.9%,提高了0.1个百分点。R&D人员达到635.4万人年,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达到45人年,比上年增加了4.5人年。
信息化,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5.9亿户,比上年增长了10.1%,万人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增加了383.9户。信息产业就业人员达到529.6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9%。信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9.1%,占GDP比重提高了0.1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收入达到17501.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人均电信业务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2.2元。
(四)创新影响不断扩大
影响产出不断增加。技术国际收入达到93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0%,万元GDP技术国际收入增加了0.4美元。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3403.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4%,亿元GDP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加了10.7万元,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达到1487.2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4%。
环境可持续改善明显。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减少0.05吨标准煤/万元;亿元工业增加值颗粒物排放量比上年减少了1.1吨/亿元;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比上年下降了0.02个百分点。
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12.1万元/人,比上年提高了0.6万元/人。
在全国创新领域取得上述进展的同时,通过创新指标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中央属科研机构数比上年 2.0%,地方属科研机构数比上年减少4.0%,百万人科研机构数减少0.1个。
二是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增长缓慢,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减少1.1分百分点。
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增长缓慢,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强度减少0.1个百分点。
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比上年下降3.4%,占商品出口额比重减少2.5个百分点。
根据城市创新评价标准,全国创新水平总指数为51.01%,比上年提高了2.72个百分点。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根据《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我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已达到第10位,比上年提升了3位,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创新强国相比,差距在逐年缩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4》显示,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增长明显,已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能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二、城市创新状况评价
根据城市创新评价标准,参评城市创新总指数为81.12%,比上年提高了1.66个百分点。从一级指标看,创新条件指数是增长最快的指标,比上年提高了4.93个百分点,达到85.88%;其次是创新投资指数,比上年提高了4.28个百分点,达到73.14%;创新影响指数为82.96%,比上年提高了0.55个百分点;创新活动指数为82.21%,比上年下降了0.63个百分点。
根据创新总指数,可将参评城市划分为四类(参见图1-1):
第一类为深圳、北京、上海和南京,创新总指数高于20城市平均水平(城市创新总指数为81.12%),属于我国(不包括港、澳、台,下同)创新水平最高的4个城市。
第二类为杭州、苏州、广州、西安、厦门、武汉、成都、天津、济南、宁波和青岛,创新总指数低于20城市平均水平,但高于60%,属于我国创新水平较高的11个城市。
第三类为大连和沈阳,创新总指数低于60%,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创新总指数为51.01%)。
第四类为哈尔滨、重庆和长春,创新总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参评城市的中下等水平。
与上年比较,20个城市中,有19个城市的创新总指数高于上年水平(参见图1-2),宁波、成都、杭州、青岛和重庆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全国创新总指数比上年提高了2.72个百分点),苏州、大连、西安、广州、哈尔滨、济南、沈阳和武汉高于20城市平均增幅(城市创新总指数比上年提高了1.66个百分点)。
北京、宁波、重庆、成都和西安的位次均比上年上升1位;天津、长春、上海、厦门和青岛比上年下降1位,其他城市的位次没有变化。
前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广大科技创新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不断塑造优势、赢得主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空间载体,是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更深层次激发城市发展的多维动力来牵引和驱动。科技创新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是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一座城市对科技创新的态度,决定了这座城市发展的高度,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成为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之争。
基于城市创新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城市创新,特别是主要城市的创新活动进行定期监测和综合评价,及时把握城市创新的发展进程显得十分必要。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接受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西安、南京等城市科技管理部门的委托,定期研制《中国城市创新记分牌》(《CCIS》)(原《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并对外发布,至今已持续发布7年。报告选取国内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作为评价对象,从最初的10个城市逐步发展至20个城市,基本涵盖了国内经济较为发达、创新活动较为活跃的重点中心城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科技创新,其创新水平和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基于此,自2022年起《CCIS》进一步拓展了参评城市的范围,将具备一定经济规模、创新发展较为突出的30个新兴城市作为评价对象研制评价报告,编辑为新兴创新城市篇,原有的20个城市作为重点创新城市篇。
持续稳定和系统创新的完美结合是评价报告的生命力所在。《CCIS》以《欧洲创新记分牌》(《EIS》)为蓝本,建立了由创新条件、创新投资、创新活动、创新影响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城市创新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试验和验证,现行的评价体系已具备较好的可行性。随着经济发展及不断出现的新理论和新研究,《CCIS》不断对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和更新,近年来增加了反映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和环境可持续等指标。
以国际组织报告为参照,与发达国家创新水平对标,是本报告的突出特色,也是有益尝试。我们衷心期待《CCIS》能够起到带动社会各界开展城市创新领域的分析研究活动,实现对城市创新多角度、多方位解析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希望《CCIS》及其研究成果能够促进各有关部门继续提高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从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使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入创新型城市的行列,使我们国家能够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我们也衷心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城市的支持,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协作,数据共享,共同提高的研究局面。
《CCIS》课题组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