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会员注册
*
*
*
我已阅读并同意账号使用协议
忘记密码
*
*
*
*
信息提醒

确 定
信息提醒

确 定 取 消
咨询热线
010-68408103
QQ客服
定制数据
微信公众号
立言动态

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中心,“人”是关键

   

北京市长陈吉宁在《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的人才建设。“实施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集聚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加强和改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中关村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好雏鹰人才计划,重点支持一批30岁以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打造国际人才港。”可见创新人才对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一、北京实际也缺人才

一般人认为,北京是人才荟萃之地,但面对三城一区建设,在创新人才上至少存在三方面问题。

其一是创新人才总量不占优势。北京只是相对于人口规模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或高质量研究人员多于其他地区而已。这难以满足三城一区人才需求。

北京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排在全国第1位,但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排在广东、山东、江苏、四川之后第5位;虽然万人研发人员数排在全国第1位,但研发人员总量排在第5位,不及广东和江苏一半;每10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排在第1位,但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排在第15位。

其二是创新人才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北京提出科创中心建设,应较其他地区形成更快的人才集聚效应,但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发现,原来一些人才流失较严重的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人才总量超速增长,即使原来人才资源较丰富的沿海发达地区,人才增长速度也普遍快于北京(参见表1)。北京高等学校博士毕业生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却没有增强北京人才集聚相对优势。


image.png


二、北京已不是人才首选地

上述人才集聚速度过慢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在人才的保有和引进上面临多方面的约束和限制。特别是人口规模的硬约束和外部对人才的强力吸引。

北京市历次总体规划对人口规模都进行了硬约束。其他各项规划,即便是“三城一区”规划,也都对人口规模进行了硬约束。

人才集聚是和人的集聚密切关联的。人才也有家庭生活,创新活动需要服务机构支撑,不可能只要人才不要“人”。创新驱动发展首要的是“人”的竞争和保有。建设开放北京,集聚创新人才,打造世界人才聚集之都,是北京各历史时期,以及历届政府关注和强调的事项。面对新时代、新常态、新规划、新需要,特别是三城一区建设,北京不仅需要创新人才来充实,也需要各方面人才来充实。

从目前国内人才现状看,人才仍然是国内多数地区和城市的稀缺资源,都在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制定各项政策吸引人才。不仅上广深等大城市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保有,而且是与“人”的引进和保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一些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也加入了“人”的竞争。2017年抢人大战主要集中在少数二线城市,自2018年起,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发布了人才政策,不仅是二线城市,也包括一线城市及四线城市。2019年发布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的城市已经超过16个。

自户籍新政实施以来,至2018年底,西安新增落户人口已超过105万,西安户籍人口即将突破一千万人。南京、合肥、成都等城市均在2018年落户超10万。此外,长沙、武汉、西安、郑州、合肥等城市均明确提出未来5年引才百万的目标。从城市布局来看,中西部核心城市引才力度最大。包括郑州、西安、合肥、珠海、长沙、南昌、福州、海南、成都、武汉、天津、南京、沈阳、厦门、石家庄等20多个城市。

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来看,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逐年下降。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求形势的严峻促使各城市争相“抢人”;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几年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转移、人工智能、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增多。

上述两种力量结合,北京反而有可能面临人才流失的局面。根据多项调查显示,如果不给户口,北京已经不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北漂”的首选地。

三、北京面临国内和国际人才布局的约束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之初,各类人才经历了“东南飞”的大挪移。从后来的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建设看,再没有出现如当年深圳等特区及海南建省时出现过的人才流动大潮。人才的区域布局基本上已经固化。从数据看,我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总量约为1.8亿,分布在31个省市自治区,也大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北京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990万人左右,大多分布在中央国家机关、高校和中央在京大院大所,受到编制的约束,京内难以进行成规模的内部调剂。改革开放后,北京人口规模迅速扩张,吸收的是河北、天津、山西等临近地区及全国各地的劳动人口和人才,现在看已经和周边地区达到大致平衡状态。从国外人才引进看,中关村共有约200万创业人员,其中,外籍和海归人员占比仅为1.5%;而在美国硅谷,从业人员至少36%来自海外。这意味着,在人才供给源方面,北京与硅谷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各类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计划频繁出台,如 “千人计划”, “海聚工程”等,都引进了一些人才。但由于国际人才分布的均衡化,较大规模引进十分有限。

四、现有人口政策和人才政策的问题

首先,北京“人”的问题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发展不平衡。北京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多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区和近郊,人口十分拥挤,这就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北京人口太稠密了,需要疏解,其实北京的四环外完全是另一种景象。

上海的人口密度为3800人/平方公里左右,且分布相对均匀。17个区县中,有7个区的人口密度在上海市人口密度的4倍至9倍之间,有3个区的人口密度为上海市人口密度的1倍至2倍,只有崇明县的人口密度小于1000人/平方公里。

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有1300人/平方公里左右,且分布极度不均匀。东城和西城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两个区,分别为市人口密度的17倍和14倍。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和丰台区大体相当。剩余10个区人口密度远小于上述6个区,其中有6个区的人口密度低于1000人/平方公里。作为“三城一区”的怀柔、昌平和大兴,人口密度相当低。一些怀柔科学城的工作人员自嘲说,周围全是庄稼地,晚上八点以后就不敢再出去了。创新中心建设不能只把一些科研人员“圈”起来,还需要大量的人口为依托,如果仍然维持这样的人口密度,科学城建设定然成为空谈。


image.png


北京其实还有很大的人口或人才吸纳空间。如果考虑到西北部山区不适宜居住(上海地区水网密集也有许多不适宜居住之地。香港居民区多建于山区)的问题,只要达到上海人口密度的一半(1900人/平方公里),北京的人口有可能就会超过3000万人。

其二,北京的人才政策缺乏普适性,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缺少支持力度。

如当前中关村人才政策体系中超过90%的专项政策面向的是高端人才,包括入选“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的人才,能够享受优待政策的总人数不超过900人,与中关村140万人才和全市人才总量相比,占比实在太小。

建设科创中心,不能仅仅依靠高端人才,不同层次的人才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淘金的固然重要,卖水的也不可或缺”。处于科学研究顶端的科学家固然是人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蓝领也应该是人才,而且是针对北京目前产业布局格外欠缺特别需要弥补的人才。因此一定要客观科学制订好“人”的规划,依托首都优势和国际化平台,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引进的政策创新,营造适宜创新创业人才落地、创业、生活的生态环境,拓宽人才政策覆盖面,积极引进多层次人才,吸引并留住不同层次的人才。

其三,是其他政策与人才政策相抵触。人才首先是“人”,如果一个创新人才,在北京工作报不上户口,买不起房,抓不到车号,孩子上学面临各种障碍,创新创业经常遭遇一些无形约束,他还会心甘情愿留在北京吗?

“人”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人”的布局也是创新资源布局中最为重要的布局。只有形成全国,或者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人”的栖息地,才是创新创业人才真正的栖息地,也才能够真正成为全国,或者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资料来源:本站)

发表评论(已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
欢迎您>匿名用户

京ICP备05079499号
版权所有: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
CopyRight 2002年1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