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评价与研究分析
一、信息
1.信息的定义
信息与物质、能源一起,被称为现代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的解释和定义主要有如下三种:
(1)从一般哲学角度看,信息是指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信息的核心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一种客观存在和能动过程”。
(2)从社会学角度看,信息是指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程序、数据、信号中包含的可以表征事物的东西,也是人类活动和自然运动变化留下来的各种记录。
(3)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有关现实的事实,能减少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二是改变人们决策的某些目标性或概念性的模型;三是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所构成的联系。
本书主要研究社会经济信息化指标体系及其监测和评估,反映信息产业对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我们认为,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即信息是事物生存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表述。信息的核心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一种客观存在和能动过程”。
为了比较和推动其成员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OECD确定了信息通信技术产业(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的定义,它包括两个部门:
表1-2
信息产业 | 信息技术产业 | 计算机硬件产业 |
软件产业及市场 |
信息媒介产业 |
报道产业 |
出版产业 |
信息商品化产业 | 数据库产业 |
咨询产业 |
代理人产业 |
教育产业 |
教养产业 |
一是信息技术制造业,是指那些执行信息加工、传播、通信职能的机器制造业,以及利用电子处理系统进行检查、测量或记录物理现象或控制物理过程的仪器、仪表等制造业。
二是信息服务业,是指那些通过电子手段提供信息加工通信服务的行业。
2.信息的特性
与其它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相比,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有其固有特征:
(1)普遍性。物质的普遍性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决定了信息的普遍存在性。
(2)客观性。信息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以物质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3)无限性。信息的存在是无限的,它是一种社会资源。信息的多样性、衍生性是信息的无限性的重要特征。
(4)依附性。任何信息都必须依附于物质载体而存在。
(5)可度量性。信息犹如物质和能源一样,可以度量。
(6)可传输性。信息的产生和信息的传递联系紧密不可分。
(7)动态性。信息内容和信息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得到取舍、更新、充实和积累,这就是信息的动态性。
(8)层次性。不同的用户使用的信息具有不同的层次。
(9)共享性。共享性是信息区别于物质和能源的主要特性。信息作为公共产品,不具有排它性。同样的信息,大家可以共同使用,信息的量不会减少。
(10)异步性。信息的异步性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总是与事实的发生时间不一致。
(11)不完全性。由于有限的认识能力和信息的绝对滞后性,人类掌握的信息永远是不完全的。
3.信息的作用
信息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1)信息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
信息交流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可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同开发利用物质资源和能源一起,构成了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体结构。
(2)信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直接提升国民经济实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为基础,而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核心是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开发信息资源可以推动整个经济实力的提高。世界上凡是较早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都得到较快的发展。美国在90年代中后期实现的经济高增长主要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
(3)信息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信息具有对科学技术知识积累开发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信息的积累,促使人们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想,采取新措施。科学技术进步与信息的充分交流是密不可分的。
二、信息技术的定义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式委员会的定义,信息技术是针对信息的采集、描述、加工、保护、传输交流、处理、管理、组织、储存和补救等而采用的系统与工具的规范、设计及其开发。
三、信息产业的定义
有研究认为,信息产业是为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传播与服务的产业部门,它是以信息为产业活动的对象,以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劳务为产出,供用户进行信息消费的产业的总称。
我们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而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利用信息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
四、信息劳动力的概念
信息劳动力是指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信息方面服务,包括生产知识(信息产品)、传递思想和利用知识或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劳动者。
五、信息资源的定义
对于信息资源的两种理解:
一种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信息资源应包括下述几个部门:①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②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③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④其它信息活动要素(如信息设备、信息活动经费等)的集合。
六、信息化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信息化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生产与利用信息。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使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信息采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加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信息化指社会信息化,指的是在每个经济领域和绝大多数社会行为领域中广泛、有效地采用行进的信息技术,从而全面地、极大地扩展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管理、教育和创新的效率以及生活质量的一个历史过程。
关于信息化更直接的表述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大的过程。或者说一个地区在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大的过程。
七、信息经济的概念
狭义的信息经济,指的是信息部门经济本身。广义的信息经济指信息社会的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前 言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显现出其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研究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加大信息产业投资力度,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中国政府也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战略目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研究信息化评价和监测支持系统,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国情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测算和评价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确定中国在世界信息化发展中的地位,确定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差距,这对于中国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加快中国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组织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专门设立了“中国信息化评价体系与监测支持系统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批准号:70071007)和资助,经过三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已经结题。为了使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特编辑此书。
本书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突破:
1.对国内外有关信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等概念及其统计范围和统计口径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建设了衡量信息化的体系框架。
2.论证了信息化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建立信息化监测评价系统的重要性。
3.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客观和操作性较强的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由信息资源指数、信息基础设施指数、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指数、信息产业发展指数五个分类指数和一个信息消费系数组成,共有35个具体指标。在指标体系框架下,针对我国与其他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不同特点、我国与国际统计体系有关指标上的差异,以及国家间比较和一国内不同地区间比较的特点,分别建立了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国家间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建立了测算和比较信息化水平的方法。通过利用简单线性加权公式和用固定阈值直接测算法计算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既解决了各地区不同年份之间测算出来的指数可比的问题,又解决了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各地区在不同年份信息化水平及所排位次的问题。
5.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统计数据信息,分别测算了1999-2001年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发展变化,以及同期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发展变化。在对测算结果进行的分析研究中,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2001年信息化水平测算结果显示:瑞典、美国、新加坡是世界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中国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在对比的30个国家中居第27位;从中国各地区比较看,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但各地区信息化发展差距很大,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北京、上海,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地区之间存在“数字鸿沟”问题。从信息化水平五个分类指数比较看,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发展水平较低,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6.提出了加快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以政府为主导,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各种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协调东、中西部信息化发展,在全国形成优势互补、互进互动的信息化发展合力和整体;与国际接轨,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和监测系统,对我国信息化水平进行科学评价;等等。
本研究成果丰富了国际上评价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测评模型等领域的研究内容,填补了我国系统地进行信息化水平测评方面的空白,为今后定期评价和公布中国信息化水平提供了支持,并为政府研究制定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的量化依据。该研究对于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评价与监测的理论研究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量化参考依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已引起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家重视,建议用于每年的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评价和向社会定期公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统计局也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官方统计对信息社会监测研究工作,以响应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正在推动的各国政府开展官方统计对信息社会监测这一活动。
由于信息化仍处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现行的统计制度还很难提供比较系统的信息化统计资料,加上研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这一研究成果还是初步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测算与评价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作者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所有对此书做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