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监测指标对比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评价指标体系的观察,其评价指标大致分为创新财力投入、创新人力资源、创新产出、技术交易、经济(或经营)产出效率、教育、产业结构优化、人口就业、收入水平、产品国际竞争力、信息化、创新环境等模块(一级指标),并可从这些评价体系的比较中发现之间的差别和各自的特点(详见表1)。
反映创新财力投入、创新人力资源和创新产出方面的指标普遍得重视。国内评价体系普遍重视反映创新产出的指标的应用。国外评价体系普遍重视反映创新环境的指标的应用。
反映技术交易的指标国内较重视,国外只有全球创新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应用;生产效率指标国外除欧洲创新记分牌和全球竞争力指数外,国内除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监测评价外,其他给予应用;产业结构优化指标除全球竞争力指数和硅谷指数外,其他给予应用;人口就业除彭博创新指数外,其他给予应用;收入水平除全球竞争力指数、硅谷指数,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中国创新城市评价、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监测评价外,均得到应用;进出口除硅谷指数和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监测评价外,受到其他评价体系的重视;信息化指标除彭博创新指数和中关村指数外,其他体系均得到应用;创新环境指标除欧洲创新记分牌、彭博创新指数和中关村指数外,均得到应用。国外评价体系重视教育指标,国内则很少应用。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更为清晰的观察到各评价体系之间的共性和差别。
1.创新财力投入指标应用
创新财力投入指标在各评价体系中普遍得到重视。如果将创新财力投入指标分为总投入、政府投入、企业投入、高等学校投入、风险投资等几类的话,各评价体系的差别还是较为明显的。
从总投入看,多数评价体系采用R&D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指数、全球竞争力指数和中关村指数并未使用这一指标。
从政府投入看,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作为反映政府对创新支持力度的指标在国内部分评价体系中普遍得到应用。但国外评价体系缺少对政府创新投入的评价指标。只有全球创新指数应用了一个较为特殊的反映政府投入的指标—中学生人均政府支出与人均GDP之比。
企业创新投入普遍得到重视,所选择的指标总体上看多为企业创新投入强度指标,只是在企业创新投入与GDP之比、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收入)之比、与全社会R&D投入之比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指数、全球竞争力指数未使用反映企业投入的指标。
国外指标体系普遍重视风险投资指标的应用。
2.创新人力资源(人力投入)指标应用
反映创新人力资源的指标普遍得到各评价体系的重视。如果将反映创新人力资源的指标分为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企业R&D人员和有关人力资源素质的指标等四类,国内的指标体系普遍应用得较为全面,如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体系采用了7项指标,首科指数采用了6项指标。国外评价体系采用的最多的是欧洲创新记分牌和全球创新指数各采用了4项指标,其次是彭博创新指数,采用了2项指标,硅谷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只设有一项指标—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只有全球创新指数应用了有关企业创新人力投入的指标—企业研究人员占全部研究人员比重。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得到6个评价体系的应用,是得到应用最多的指标。
3.创新产出指标应用
创新产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其来源于科技产出,一般认为科技论文、专利和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是科技活动直接形成的产出。与国内研究不同,在国外的研究中,如果提及创新成果一般指的是新产品和新工艺。
将反映创新产出的指标分为专利、论文、其他成果三类,显然,专利产出受到各评价体系的重视,所有的评价体系都应用了专利指标。
如果将专利指标进一步析分为专利、发明专利和PCT专利三类,显然,发明专利指标的应用在国内占有一定优势,这是因为国外的专利分类与国内不同,没有发明专利这一类别。
科技论文产出是国内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国外评价体系只有全球创新指数应用了“科技论文/十亿购买力平价美元GDP”指标。(由于表格占篇幅过大,因此从这一模块开始略去,如感兴趣可上网阅读完整研究报告,www.liven.org.cn.)
4.技术交易指标应用
有关技术交易指标的应用是国内评价体系的特色。部分原因是国内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交易减免税收的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市场。应用最多的是技术交易金额与人口、经济产出之比,以及参评省市占技术交易额总量的比重。国外评价体系也有有关技术交易的指标,如最新技术的可获得性、企业层面的技术获取、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
5.生产率指标应用
毋庸置疑,生产率提高是创新有效性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因此生产率指标的应用普遍得到重视。通观国内外评价体系,对单要素生产率的应用明显多于多要素生产率,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应用得到普遍重视。这说明在资本较为充裕的营商环境下,提升劳动效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6.教育指标应用
教育从来都与创新密切联系。国外评价体系十分重视从教育的角度对创新进行评价,是源于发达国家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具有公民素质的培养功能,是提升公民素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是驱动创新的要素,另一方面,公民得到良好教育,从而得到发展(人的发展)是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是创新发展的终级目标之一。
而国内评价体系是将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博士毕业生占比等指标作为创新投入人力资源类指标来应用。对于反映教育现状的指标,特别是反映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的指标很少应用。
7.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应用
产业结构优化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区竞相追求的目标。各评价体系也将产业结构优化作为十分重要的评价模块之一。国内评价体系将着眼点集中于高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效益状况。
国外评价体系与国内明显不同。虽然高技术产业及标准是“舶来品”,但将其用于评价则少之又少。全球创新指数应用的4个评价指标:国产电影/百万人口15—69岁、全球娱乐和媒体市场/千人口15—69岁、印刷和出版生产占比、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欧洲创新记分牌的新市场和企业营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应是与创新发展较为贴切的评价指标。
8.人口就业指标应用
国外评价体系对人口就业指标较为重视。一是人的集聚既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结果;二是创新必然带来就业的繁荣。硅谷指数应用人口就业指标最多,其中一些指标值得借鉴,一是强调外部人口进入的重要性,设置了净移民流动、非本地出生人口、非英语母语人口等指标,强调人种的多样化;二是设置了出生率、就业增长率等指标,强调人口增长的意义;三是设置了就业率和失业率指标,重视就业状况与创新发展之间的联系。欧洲创新记分牌设置的快速增长的创新型企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数比重指标也值得借鉴。
国内评价体系中,只有中关村指数设置了有关就业人员的指标。
9.收入指标应用
收入与创新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创新最终结果必然体现在收入的相对提升,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都与创新密切联系。评价体系中有关收入的指标可分为三类。一是政府收入指标,硅谷指数中设置了反映财政收入、财政净收入指标,全球竞争力指数设置了财政收支平衡指标。二是有关居民和就业者收入的指标,硅谷指数设置了多项此类指标,从高收入、中等收入、贫困人口等多个角度反映收入状况。国内评价体系只有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指数等少数评价体系应用了有关收入的指标,角度与国外评价体系不同,具有中国特色。是从专业人员相对收入待遇的角度反映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
10.国际竞争力指标应用
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规模和水平反映了一国或一地区国际竞争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国内外评价体系都十分重视,并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指标。
11.信息化指标应用
反映信息化的规模和水平的指标也得到国内外各评价体系的普遍应用。信息化既是创新结果,也是创新环境。国内评价指标多集中于互联网、信息产业。国外的应用提供了更为细化的借鉴。
12.创新环境指标应用
国内外创新评价体系都设计了有关创新环境的模块(一级指标),且纳入这一模块的指标种类凡多。将与创新环境有关联的指标进行归类,可大致分为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支持和能力、绿色环保、生活条件等几类。在创新环境指标的设计上,国内评价体系和国外评价体系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国内体系注重科研基础设施、政府政策支持和能力、绿色环保;国外体系总体上对以上各类创新环境的应用较少,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市场环境、法律制度类指标应用较多,尤其是硅谷指数十分注重对生活条件的反映,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13.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创新评价体系的归纳和剖析,可得到以下认识。
(1)要重视创新全过程的评价。
熊彼特认为,创新通过一个动态过程驱动着经济发展,这也是“创新驱动”或“创新驱动发展”概念的由来。作为创新评价体系应对这一动态过程进行完整的评价。
结合“新时代”经济“新常态”发展的特征和要求,立足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功能新定位,本课题认为,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在创新要素的集聚、要体现创新驱动资源的转换,也要体现创新发展能力的实现。
固然,创新驱动发展要实现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创新驱动资源的转换,从传统的劳动和资本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创新驱动发展要突出强调了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重要性,通过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引入,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同时,评价体系也要注意到,创新发展能力的形成和实现的结果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生活质量的改善。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张效应逐渐递减,只有通过推进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变革,通过创新引领新的生产方式,带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与项目,才能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突出的位置,从根本上转变重投入轻结构的经济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创新对优化生产能力和组织方式的引领功能,通过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实现供给与需求、产业与空间、内部与外部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从而带动居民生活、企业运营、政府运行共同协调持续的发展。
(2)要重视企业创新在创新过程的核心地位。
创新理论提出的着眼点在企业。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成功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创新的影响力来源于企业的影响力,创新的集聚力来源于企业的集聚力,创新的活力来源于企业的活力。
众所周知,波特钻石体系体现了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过程。关于经济体是否实现了创新驱动,波特通过对企业和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描述给出了明确的说法。
重视企业创新就是要重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反映这些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产品营销份额的扩大。没有产品创新就没有企业创新,也就不存在创新驱动。
如果从消费角度来看,创新就是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吸引力,促进消费以带动经济发展。创新为满足新情境下的新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实现中高端产品制造、产品质量提升,以创新驱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产生,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3)要摆正市场和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
通过波特的钻石图可见,在创新驱动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政府如何介入创新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如果支持企业和产业发展,如果在企业竞争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创新评价需要面对的课题之一。
在政府作用方面,要从政策推动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深化改革转变。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凝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合力,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弱化“政策红利”,强化“改革红利”, 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创新活动“松绑加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4)创新环境的完善是创新评价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创新评价体系的观察可见,创新环境是内容最为丰富的模块之一。国外的评价体系开拓了我们的思路,生活环境、交通环境、人的健康状况、安全状况、法律环境等都对创新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是“三城一区”,其中除中关村外,其他两个城和一个区都存在生活环境、交通环境等问题。因此,将有关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资料来源: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