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会员注册
*
*
*
我已阅读并同意账号使用协议
忘记密码
*
*
*
*
信息提醒

确 定
信息提醒

确 定 取 消
咨询热线
010-68408103
QQ客服
定制数据
微信公众号
立言观察

新时期我国区域创新布局的优化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更多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在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科技改革发展各项部署中,区域是最终的落脚点和支撑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因此,认识区域创新布局的内涵、理清区域创新的边界、梳理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一、区域创新布局的内涵分析

区域创新布局是国家创新资源宏观调控的地域体现,是构建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认清区域创新布局的内涵和边界是摸清区域创新布局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优化国家科技创新力量部署的重要前提。

1.区域创新布局的概念厘定

“布局”与“配置”是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前者更关注政府“有形的手”的宏观调控作用,后者更强调市场“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区域创新布局则是指为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以政府“有形的手”为主,由国家相关部门自上而下主导,通过各类基地(平台)、园区等规划与建设具体落实到各具体区域的创新资源调控行为。

2.区域创新的边界辨析

随着信息化技术、数字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正在逐步突破省级行政区划范围、突破物理边界。地理临近性对区际创新联系的影响正在弱化,创新扩散越来越多地受到技术临近性和制度临近性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区域创新的边界是具有相对性的,从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区域和外循环为主体的国际区域,这是最大范围的区域创新。按照我国传统的四大板块的区域划分方式,分别实行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创新发展战略,各区域创新范围与四大板块的范围一致。具体到各个地方,根据不同的产业、文化、地理等区域禀赋以及创新发展的需要,区域创新又可以细化到更小的范围。

二、我国区域创新布局现状

近些年,国家不断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加快重大战略性区域创新部署,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努力实现各区域板块的南北呼应和东西贯穿。目前已形成以“3+2”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的国家创新布局、关键领域的国家创新布局,基本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形成以科技含量较高的开发区为主的各地网络状创新高地。

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分别是北京、上海、粤港澳,2个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分别是成渝和武汉。关键领域的国家创新布局主要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典型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案例是中科曙光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由中科曙光牵头,联合行业中下游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共同组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于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需要,全国范围内形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网络状创新高地。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16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在此基础上支持发展了21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涉及61个高新区)。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规划和建设不仅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更有效促进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的转化。虽然平台建设效果显著,但仍有需要规范和改进的地方。

三、我国区域创新布局存在的突出问题

1.区域创新布局滞后于区域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构成了我国国家层面的基本区域战略。近些年,我国虽然出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创新发展战略,但是创新资源布局相对滞后,缺乏配套政策和实质性支撑。

2.创新资源在空间分布上过于集聚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备,集聚了大量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形成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成为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流入地和集聚区。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基本都分布在此,各类创新平台的集聚又进一步促进了创新资源的集聚。  

受行政区经济影响,创新资源布局受行政权力影响较大,导致中小城市很难真正集聚创新资源,以致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倒三角型”创新资源分布格局。除此之外,创新资源布局东西差距仍然存在、南北差距不断拉大。

3.部分创新资源布局缺乏统筹协同

我国的创新资源布局主要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科学技术部进行宏观管理,但是二者的沟通协商不够充分,使得国家层面上缺乏区域创新布局的宏观规划和统筹协调。同时,一些创新布局存在载体不明晰、边界不清楚的情况,其导致针对同一个区域经常出现发改、科技、农业等部门同时挂牌支持现象,出现建设数量过多、力量分散、定位宽泛、职能重叠等问题,导致各类型创新集聚区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集中而不集聚”“名义性圈地”“外部不经济”等预期偏离。

四、优化我国区域创新布局的若干思考

强化各类创新基地(平台)的归口管理,克服布局的盲目性。一方面应重视原创、前沿、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应强化创新对经济民生的渗透和融合。

增强各类中心、园区、基地、平台等之间的协同。一方面要明晰各类中心、园区、基地、平台定位,避免重复建设问题,使彼此之间形成合力,支持区域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建设数量,加大精准支持力度。

找准合适的空间尺度作为区域创新载体。在实践过程中,要避免针对区域创新的政策过大、过宽等“撒胡椒面”式的支持方式,应注重区域创新资源布局在合理尺度的空间载体就地结合,形成具有根植性的本地创新网络。

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适度分离新机制,克服政府严重干预和深度参与企业市场竞争、创新要素跨行政区流动受阻、行政区边界经济衰竭等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数字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区域经济现象,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加强,要素流动已经超越了行政边界。比如苏州工业园将很多研发中心、孵化器布局在北京,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数字化、新一代网络等技术的应用,助推了创新资源跨地域、跨行政区布局,降低了管理运营成本。


(资料来源:《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发表评论(已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
欢迎您>匿名用户

京ICP备05079499号
版权所有: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
CopyRight 2002年1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