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会员注册
*
*
*
我已阅读并同意账号使用协议
忘记密码
*
*
*
*
信息提醒

确 定
信息提醒

确 定 取 消
咨询热线
010-68408103
QQ客服
定制数据
微信公众号
立言观察

基础研究资助逆向激励的考察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国家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率近15%,2022年达到了1951亿元,占R&D经费比重为6.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还将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是科研人员创新动能的重要保障,不断充足的经费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一直是受到各方关注的议题。

科研人员及科研机构受到多重因素的激励作用,经费分配、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学科评估等全方位的竞争形式构成了科研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也保障了科研资源配置体系的稳定运行。然而,近年来一些学科发展遭遇瓶颈期,学术界中越来越普遍的学术道德风险和科研不端现象的出现,引发对科研人员激励问题的讨论。数据显示,美国两大科学基金会——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资助的科研人员中,有20%~33%的人员报告了科研不当行为(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US),2013;Edwards和Roy,2017)。

科研不当行为的主要成因是科研领域的逆向激励(Perverse Incentives)问题。逆向激励指的是目标制定后,实际影响背离预期效果,造成反常的消极影响。在科研活动中,依赖过度量化指标的竞争方式可能会以意想不到和反常的方式扭曲科研系统,对科学发展以及科研人员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Anderson等,2007;Edwards和Roy,2017;Stephan,2012)。为了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的效率,近30年来各国科研机构广泛使用各类量化指标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评估(Dahler-Larsen,2011)。一系列量化的绩效指标,包括发表数、引用数、期刊影响因子、研究经费总额和专利数成为衡量科学生产力的标准。然而,一旦出现逆向激励,原本论文产出增加、影响力提高、研究项目获得资助、知识转化增加等预期效果将流于形式,实际效果将变成对指标的操纵,导致产生成果质量降低、申请经费占用时间过多、同行评议受到干扰等反向结果,不仅对个体研究人员的生产力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对整体的科研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科研人员逆向激励产生的原因包括经费投入不足、高度量化的绩效指标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与国际经验相比,在中国学术界可能更加需要重视逆向激励问题,原因如下。一是中国基础研究人员普遍面临稳定性经费不足的问题。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包括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两种方式。长期以来,竞争性支持已成为中国科研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一些基础研究科研机构所能获得的稳定性经费只占30%(陆琦,2021)。在一项针对2009年SCI论文的统计中,有70.34%的中国SCI论文标明资助机构,这一数字在美、英、德、日等国仅为40%~44%(Wang等,2012),表明稳定性经费不足、竞争性资助依赖强的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二是量化的绩效指标依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各类奖励和支持不仅是对科研人员经费上的补充,也成为其学术上的荣誉,同时也被各级单位认定为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标准。但当研究经费不足,或量化评价标准固化成为目标,科研人员竞争博弈下产生的权力寻租、学术垄断、科研人员重项目数量而轻完成质量、结题时“一果多用”等行为制约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也影响了科研人员专心致研(李晓轩和代涛,2013)。三是中国科研人员的资助经费、晋升考核等竞争依然十分激烈。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近年来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率逐年下降,2021年已经分别下降至17.43%和17.29%,接近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考核周期为1~3年,5年及以上的考核周期仅占2%(郑翼等,2021)。在消极因素颇多的环境下,短期容易导致科研人员研究动力不足、精力分散,长期则可能影响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基础研究支持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通过匹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与成果信息,构建衡量学术研究逆向激励的指标。结果显示,自1992年,样本中兼项人员占比从接近0增长至8%,挂名人员占比从60%下降至40%;自2007年,高质量论文占比从25%快速提升至近70%,专利授权率和转化率分别始终保持在90%和14%左右。利用2011年基金委面上项目资助结构改革,使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发现改革总体呈现正面效应。增加经费投入产生了减少兼项的正向激励,对挂名无显著影响,提升了论文数、专利数和高质量论文占比,但降低了专利授权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兼项和挂名会削弱经费投入的积极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竞争博弈是导致逆向激励的主要原因之一,增加经费投入在激烈竞争的依托单位、学科和人员类型上呈现更强的逆向激励作用。


作者:林雨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  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资料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发表评论(已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
欢迎您>匿名用户

京ICP备05079499号
版权所有: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
CopyRight 2002年1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