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会员注册
*
*
*
我已阅读并同意账号使用协议
忘记密码
*
*
*
*
信息提醒

确 定
信息提醒

确 定 取 消
咨询热线
010-68408103
QQ客服
定制数据
微信公众号
立言观察

黎明前的曙光——2017年宏观经济展望

   

非常感谢来自国家部委的专家,感谢到会的各位民生证券的朋友们,你们长期对民生证券的关心和支持给了民生前进的力量,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得到你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以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帮助大家抓住市场机会,实现自身发展。今天策略会的主题是大格局、大时代,我想理解格局和时代就有必要对国家整个宏观经济大致的走向有个初步的了解,在下面的时间我将把我对中国经济基本的判断和大家交流。

今天的标题是《黎明前的曙光——2017年宏观经济展望》,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因为众所周知,从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持续下行周期,至今已经持续了六年时间,增长速度从两位数到一位数,市场都很关心这个下行周期的结束时间,今天我就这个问题来谈谈看法。

根据个人估计,今年经济运行的总基调是以“平稳”为主,“平稳”将会是今年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尽管国际各种暗流涌动,国内基本能把握住平稳工作的方向。今年两会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的总基调,贯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着重完成八大重点工作任务,把“三去一降一补”作为第一条,2017年要在这些领域继续取得新的进展;其次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方面,要力求进一步深化;其余重点就是要围绕稳定国内需求增长、创新发展、三农问题、深度开放、蓝天保卫战和社会建设做好工作,以“稳”作为前提,取得新一年的“进”。从两会折射出的信息来看,今年国内大条件,大政策,大环境都是相对确定的,以稳中求进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以稳中求进为十九大创造条件和环境,以稳中求进的成绩为十九大献礼。国内环境是相对确定的,保证今年经济基本平稳。另一方面,国际虽然暗流涌动,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新的调整和改变,现在很难断言这种不确定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变化是本着谨慎和相对平稳的节奏,而非剧烈的改变。从特朗普就任到欧洲正在展开的改变,总体是循着相对平稳的轨道。因此尽管外部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但是比人们预期中的震荡要小。2017年仅仅过去三个月,断言今后九个月国际局势平稳依旧还为时尚早,但是现在可以看出和平、发展、合作还是世界的大趋势,而非剧烈的震动。因此,我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会以平稳作为主旋律,不会大起大落。之所以这样讲,是基于以下四点:

第一,从政策面看,稳字当先是前提,我们同时可以看到政策结构的改变,看到政策周期在某些方面可能发生调整的走向,这些都是以保持今年经济相对平稳为底限。今年的投资政策是积极作为的,在重大工程,供给侧结构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在民生改善的重点方面,在协调发展的重点环节,国家都将继续稳定投资的政策走向。消费领域目前是稳中趋活的政策走向,力求将国内的消费潜能激活。在供给、收入、扶贫、市场秩序等诸多方面,都是以稳定消费,激活消费作为前提。国内消费投资的内需政策总体上不会有太大改变,都是以稳投资、活消费来助力和支撑经济的平稳。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在今年平稳发展中扮演角色的分量将逐渐上升。目前,赤字水平上升,赤字率保持不变,重点领域内政策性的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力求通过财政政策的积极运用来稳投资、促改革、促调整和改善民生。从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预计今年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加杠杆,并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货币政策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加了“中性”二字,人们猜测这预示着货币政策从稳健偏松向稳健偏紧的方向发展。我认为货币政策至少是不松不紧的,在操作上向着稍微偏紧的方向调整。在利率方面,决策者有意识引导利率上行,在整个货币供应量方面,决策者有意下调增长的速度。所以可以说货币政策正在转向,尽管没有明确落地,但结合这两个多月的实践来看,量化宽松政策已经接近尾声,一个新的货币政策周期即将开启。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降息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概率越来越小;降准概率犹存,但目前紧迫性下降。因此决策者更多地运用其他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上流动性的平稳,并将注意力由稳定眼下的发展态势转到更多去关注中长期问题的解决。从政策上来看,在稳字当先的基础上,虽然某些方面有所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伤害经济短期的平稳。

第二,从基本面角度看,“四化”趋势没有改变,基本面的惯性还继续存在,助推经济的平稳。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就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在新时代,新格局下,四化加入了一个“新”字。新四化没有改变四化的趋势,改变的是四化的质量和结构。从这样的逻辑出发,我们可以预计新四化推进过程中释放供给和需求的能力可成为推动经济前行的惯性和力量。从工业化来看,所谓新型工业化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新型工业化要和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第二工业化要和信息化智能化相结合,第三工业化要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的成果。新型工业化没有改变工业化的进程,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求工业化质量要更高,结构要更优,效率要更好,其他三化也都类似于新型工业化。例如新城镇化要求从原来土地的城镇化转到人的城镇化,要求从原来破坏式城镇化转到尊重历史、自然、人文、民族等一些有特色、有差异的城镇化、新城镇化除了从土地到人,从简单破坏到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还有从过去城乡分割、大中小城市分割到城乡统筹、城市群建设为路径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从四化的角度来看,惯性没有消失。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表现为三个战略的实施,分别是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京津冀协同战略。在中部地区,新四化更多表现为城市群的建设、制造业的升级、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从而给中部地区带来更大的增量。西部地区则是以环境的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深度的开发,一带一路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为重点,这些未来都会给西部地区带来更大的推力。从基本面,我们看到的是惯性犹存而不是力度消失。

第三,从变革的角度来看,中国进入到变革的新阶段。随着十八大精神的贯彻,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新一轮变革深度展开。中国内在蕴藏着的人口质量的红利,全面改革的红利,深度开放的红利,万众创新的红利会在变革中逐步的积累并逐步释放,成为下一轮中国发展的新引擎和动力。对于这点我想我们可以有足够的信心去期待。

第四是从中国特色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发展,这点往往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和预言家误判中国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看不到中国的特色在经济发展中超常规的力量。中国特色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国有一个十分健全的行政组织体系,这种行政组织体系所带来的组织的力量在其他国家相对比较少见,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健全的行政组织体系。第二,政府对资源管控力相对较强,从土地到金融再到人才,中国政府在其中的管控力都是比较强的,在其他国家中是比较少见。第三,民众对政府的宽容力比较强,面对各种问题,大多数老百姓认为政府会改变,党会改变,这种朴实的感情普遍存在。尽管现实存在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雷洋到近期的辱母事件,但其实在大多数人内心深处都认为政府会改变,党会改变,问题会得到解决。这种对自己执政党的宽容度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都是独特的。第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8800多万名党员、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政治大局稳定,社会大局稳定的最中坚的力量,在别的国家少有。在特殊国情下,中国经济发展,往往会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征,这就是行政推力比别的国家更有效,更直接,更明显的原因。现在可以看到,来自行政推力的作用正在向正能量方向转变,因为一个能够做事,需要做事,必须做事环境正在形成。新的政治周期开启,预示着改变的开始,从今年年初,领导人发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到最近领导人多次讲话都要求“狠抓落实”,“实”字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来看,下阶段是狠抓改革开放,发展各项大政方针落实的阶段。可以预期,行政推力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将进一步强化,我们对这一点应该充分认识。

从以上四个方向看,平稳是大概率事件。再讲为什么说黎明前的曙光,这是基于对平稳的判断和看到周期性变化的新特点而得出的结论:

原因一是先行指标已经表现出一个向上、向好、向稳变化的特点。具体有四个方面:第一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在扩张的区间,预示着市场景气度有所上升;第二工业品出厂价格从去年九月由负转正,结束长达54个月的下降局面,预示着微观层面盈利状况逐步改善,从今年1-2月份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5%的数据可以也看到这样一个趋向。第三从和制造业息息相关的发电、货运、M1角度可以看到趋稳趋上的态势,克强指数开始抬头的变化预示着实体经济发展条件发生改变。第四国际景气度从采购经理人指数回升,到BDI从200点的低位已经持续半年之久在1000点的高位运行,前天是1036点,预示着世界经济的景气度也有所抬升,从现行指标看到经济周期有发生改变的先兆。

原因二是经济的运行轨迹出现了向平稳变化方向过渡的趋势。去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都是6.7%,四季度是6.8%,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是L型变化正在从纵向向横向发展的积极信号。可以预计未来中国经济不会是持续下行的发展态势,而是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

原因三是政策信号折射政策周期的微调,背后也反映着经济周期的改变,这些也是应当注意到的变化。

原因四是各种对冲效应的聚集和释放预示着新增长的能量释放。第一,宏观加杠杆可以对冲微观减杠杆对经济的影响;第二,新经济加速对冲旧经济减速的影响,六大产业方向,大健康、大娱乐、高科技、新能源、高端制造和金融服务业都以两位数的高增长率,来抵消旧经济低增长带来经济波动的影响;第三,国内需求加力对冲国外需求减力,内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6.7%增长最重要的力量,内需对经济的贡献度超过100%,抵消外需负影响。从今天来看,内需的作用将逐渐加强,外需的负影响将逐渐减弱,从整个经济内在运行角度来说,推动增长的力量和影响增长的力量较量之中,对冲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从上述四个理由可以作出判断,中国经济上一轮的下行周期已经接近尾声,经过2017年进一步巩固,2018年有可能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周期,特点就是平稳增长。筑底企稳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绝不意味着筑底反弹,从大的方向来看,中国经济增速下台阶的趋势没有改变,也难以改变,甚至可以说不会改变。第一是因为资源的瓶颈制约,现在不能回到靠消耗大量资源来获得高增长、粗放发展的年代,现在我们要更多依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来追求经济的平稳增长。第二中国人口结构由年轻型到老龄型的转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速会逐步趋于平稳和平缓,而不是加速增长的态势,今天的欧洲和日本都已经提供了发展的先例。第三整个国际经验表明一个经济体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以后,运行的态势是一个相对平缓的过程。第四统计学规律决定了今天这个74万亿的大的经济体增长1%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完全有理由说新周期不是一个加速增长的周期,而是一个平稳增长的周期。如果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十年后可能逐步下行至6%左右,二十年之后可能下行至5%左右,三十年之后可能下行至4%左右,这个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难以改变的,我们要学会适应中国经济会维持个位数增长的特点,不要还怀念两位数发展周期。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某个时点,某个年份增长率会跳跃,但趋势不会跳跃,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中国经济大致在下面的组合中会持续若干年,农业增长率3%-4%,工业增长率6-7%,服务业增长率7-8%,估计误差不会超过1个百分点。从这样产业组合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区间在6.6%-7%之间。从需求角度上看,投资维持在10%左右,消费略高于10%,出口保持相对平稳的格局,因此从需求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在包括今年在内的今后若干年都是6.5%-6.7%之间的增长态势。综合这两个方面,我们预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未来围绕着6.5%的基准线小幅度波动。除非意外和偶然因素造成经济格局的改变,常态就是这样一个增长格局,因此我们要学会适应这样一个增长格局。

关于中国发展的五大特点:第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是在一个目标引领下的发展,这个目标就是我党提出的百年奋斗目标,无论第一个百年还是第二个百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线要求。为了实现百年目标,未来发展一定是一个有底线和底部的发展,而不是一个会轻易跌破底部和衰退的格局。第二未来中国的发展,一定是一个建立在新的平台上的发展,而不是留在原有平台上的发展。今天中国正在打造两个平台,国内正在打造从1.0版到2.0版甚至更高发展,转型升级的平台,因此在创新驱动、新经济2.0版、 2025中国制造、4.0版工业化等方面,未来中国会有更明显的表现。另一个是国际版的平台,“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实施的落脚点是实现中国经济在更高平台上实现国际化的发展。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围绕着国际产能合作,围绕着按照自贸区建设的游戏规则安排,围绕着有中国元素的投融资平台的建设,中国力求打造一个2.0版本的国际化新平台,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发展。第三,未来中国的发展将顺应三个趋势,即跨国发展新趋势,跨界融合发展新趋势,跨所有制发展新趋势,投资者要顺应这三个发展趋势。第四,未来中国是以新的红利引领发展的趋势。四个红利将会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第五,未来中国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指导下的新发展。我们一定要站在新的格局和时代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

但中国经济并不是高枕无忧,还要注意风险。关于政策风险,一是增长愈发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风险;二是由于政府投资会对民间投资造成挤压的政策风险;三是稳增长成本上升,政策底线下移的风险。第二主要是债务违约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银行债务,企业债务,违约的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第三是泡沫风险在中国经济的运行中也还存在,资金的增量是巨大的,M2从2008年近50万亿到去年超过150万亿,货币增量预示着通胀的隐患,只是在前期货币资金更多流向金融领域,带来金融领域的高价格,高泡沫,目前尚未转化到实体领域,要注意金融领域泡沫会传导到其他领域。如果国内是确定性大于不确定性,那么国外则是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黑天鹅事件一方面来自于特朗普上台给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冲击,更多表现在汇率、外贸、安全三个领域,第二来自欧洲政治周期开启,维护欧盟的力量和退出欧盟的力量之间的博弈,力量的较量带来的不确定性直接关乎欧盟的稳定和欧元的生存。

总结起来,2017年平稳是主基调,黎明前的曙光正在向我们招手。但是周期性转折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会重回老路发展,而是在新时代、新格局上的发展。对于国内的一些不确定性,和国外更大的不确定性,要注意防范。在这种环境下,做好自己的事是最重要的原则,只有自己的阵脚不乱,就能防范各种风险。这就是我今天上午想给大家说的,谢谢大家!


(资料来源:民生宏观)

发表评论(已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
欢迎您>匿名用户

京ICP备05079499号
版权所有: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
CopyRight 2002年1月 All Rights Reserved